记者 宰飞 叶宇 实习生 张童言
过去几年,杨智浩一直在产业园区里做企业服务,让他最难受的事情,莫过于有时候“企业不信我们的专业意见”。
不久前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园区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接到某中介机构的电话后获知:如果企业主导了团体标准的起草,就可以申请10万元政府奖励。中介机构可以帮助申请,但要先缴纳5万元中介费。
这家企业负责人为了求证,找到了企业所在普陀区桃浦镇未来岛高新技术产业园的“炬”未来服务联盟,也就是杨智浩任职的部门。
这个联盟里聚集了20多位像杨智浩一样的企业服务专员和10多位创业导师,任务是为园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杨智浩听了这家企业负责人的咨询后,问道:“你们起草的团体标准经过区以上直属部门认证了吗?”
“没有。”企业负责人回答。
“那就拿不到那10万元奖励。”杨智浩告诉他,“中介机构向你推销服务的时候,故意隐瞒了‘区以上直属部门认证’这一重要条款。”
但企业负责人没有听从服务专员的意见,还是向中介机构转去了5万元。结果可想而知,钱没了,政府奖励也没获得。
为什么有些企业不信服务专员却愿意相信“中介”?杨智浩等服务专员一直在思考。
园区创业导师凌菊认为,根源在于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差。她说,政府部门出了很多文件,而且会不定期增补、修改,但企业很难一直跟踪最新政策。
这是服务专员的痛点、企业的痛点,更是政策制定者的痛点。负责起草上海市营商环境条例的市发改委营商环境建设处处长卢爱国说:“企业感受和政府政策之间是有‘温差’的。”对发改委这样的政府部门来说,现实的困境是,他们只是政策制定的牵头人,不可能和所有经营主体一一建立直接联系。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在今年年初出台的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7.0版中,特别突出了政策抵达企业的线路上,园区的居间作用。卢爱国说:“80%的企业都扎堆在园区和楼宇,园区做得好不好,决定了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感受度。”
谁又对园区比较了解?卢爱国想到了上海市开发区协会——一个地方性、非营利性社团组织,会员覆盖上海100多个园区,可以架起政府和园区沟通的桥梁。
上海市开发区协会秘书长杜玉虎在协会工作了近20年,园区营商环境是他长期思考的问题。在他看来,营商环境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于政府职能的营商环境,比如工商注册、规建审批等,让企业能够正常开业和运作,这是园区营商环境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但还有很大空间是政府职能无法独立覆盖的,这时候就需要第二部分——园区介入,提供能够帮助企业发展成长的专业服务。
“政府和园区结合到一起,企业才能够发展得更好。”杜玉虎说。
为帮助园区提升专业服务能力,2022年上海市开发区协会发布了《产业园区专业服务体系建设规范》。最近,协会又和市发改委一起,起草产业园区营商环境建设导则,设法把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从区镇下沉到园区。
协会对园区营商环境的构想和未来岛产业园的理念不谋而合。凌菊说:“营商环境既是宏大的系统,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细节。对于我们来说,每个专业服务环节、每件小事都是营商环境,甚至一个微笑都是营商环境。”
企业对园区营商环境的需求往往是具体而专业的:如何申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如何申请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如何申请质量奖?如何注册知识产权?
对这些问题,服务专员要答得上来。未来岛产业园的20多位服务专员,11人获得了孵化器工作者从业资格证,4人获得了上海市知识产权工作者证书,2人获得了上海市首席质量官证书。最近,园区还将组织一次内部考试,由创业导师虚拟一个企业案例,让服务专员分别给出产业政策解读和资质申报方案。
如果说专业服务能力是园区营商环境的硬实力,那么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可以看作营商环境的软实力。“企业对人的认可或许比专业知识重要。”杨智浩说。
主动服务,是园区获得企业认可的方法之一。不久前,园区服务专员走访了新入驻的上海威克鲍尔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当时,威克鲍尔的负责人咨询了几条政策,服务专员就放在了心上。8月初,园区将邀请普陀区科委、市场监管局等几个职能部门,组团上门为威克鲍尔解疑释惑。
“有了人和人的信任,有些企业即使其他地方想挖也挖不走。”杨智浩说。
怎么得到更多人、更深层的信任,如何让“不信专员信谎言”的事不再发生?杨智浩和他的伙伴们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正像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终版,今年是7.0版,明年还将有新的、再优化的一版。